上海市市場監管局1月19日發布的《2019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狀況報告(白皮書)》顯示,2019年,96.9%的市民認為食品安全總體狀況“很安全”或“比較安全”,同比上升3.7個百分點,是上海市民食品安全滿意度調查開展至今,評價最高的一年。

在上海市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這項工作上,市民支持度高達99.9分,比2018年增加0.4分。
評價性抽檢合格率近14年來最高
過去一年,上海市民對食品安全狀況的認可,有多項成績在支撐。
2019年,上海共報告發生集體性食物中毒3起,中毒人數65人(無死亡),集體性食物中毒報告發生率為0.27例/10萬人口,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,是2006年以來集體性食物中毒報告發生率第二低的一年,僅高于2018年(0.18例/10萬人口)。
按發生原因分析,2起集體性食物中毒為食品操作環節交叉污染所致,1起為從業人員帶菌操作污染食品所致。
集體性食物中毒發生率的持續低走,得益于上海對于食品安全最嚴格的監管。
2019年,上海共監督抽檢各類食品樣品147519件,合格率為98.5%,同比上升0.1個百分點;快速138.8萬項次,同比增加0.58%,快速檢測篩檢陽性率為0.5%,同比降低0.26個百分點。
上海2019年還抽檢了34大類16273件食品,評價性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8.1%,同比上升0.3個百分點,為近14年來的最高水平。
“重拳”治理食品安全問題,上海2019年共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8177起,罰沒款金額13416.76萬元。上海公安部門偵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94起,抓獲犯罪嫌疑人495人。
食用農產品總消費量八成靠“外援”
食品安全總體狀況繼續保持有序、可控、穩中向好態勢的同時,白皮書并沒有回避一些值得重視的現象和隱患。
白皮書指出,近年來,上海食用農產品供應的對外依賴程度在加劇。
2019年,全市食用農產品總消費量在2600萬噸左右,其中80%要靠外省市供應才能滿足,該比例比2015年高出了10個百分點。
近年來呈現縮減態勢的地產主要食用農產品供應量,進一步加劇了上海食品供給對外依賴的程度。
2019年,上海地產蔬菜246.5萬噸,產量比2015年減少了22.97%;地產水產品9萬噸,產量比2015年減少了40.4%;54萬頭的生豬產量,則為近9年最低谷,比產量為峰值的2014年銳減236.2萬頭。
同時,還有大量食品為“舶來品”。2019年,上??诎哆M口食品多達23.5萬批次、重591.32萬噸,批次和重量分別比2015年增加了62.07%和49.17%。
另一方面,上海食品銷售經營主體的規模在近9年里增長了60%。
截至2019年底,上海共有271807張有效的食品生產、食品經營、特殊食品、食品相關產品等許可證。其中,主體業態為食品銷售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多達159703張,占總量的58.76%。
這種日益依賴“外援”、流通環節越來越多的食品消費和產業結構,已使上海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食品“流通城”。
這種形態的典型特征是食品產業鏈過長,一旦某個環節信息缺失,食品“身世”就會模糊,對食品安全監管造成挑戰。
36家企業、63人上“黑名單”
受資源、環境等客觀條件約束,上海食品消費對外依存度高的狀況短期內難有顯著改變,但由此導致的食品產業鏈過長、環環相扣的食品安全信息容易“斷裂”等問題,卻可以通過加強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來解決。
白皮書顯示,目前,上海已有6萬余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納入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,累計可查詢追溯數據約13.5億條。
避免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過程中出現“數據孤島”,去年,上海、南京、無錫、杭州、寧波、合肥等六市作為首批長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試點城市,共同簽署合作協議,啟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。
現已有江蘇、浙江、安徽三省的48家食品及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納入該體系,上傳追溯數據約13萬條。
然而追根溯源再徹底,畢竟只是一種工作手段,只有創建健全食品安全領域的信用體系,倒逼企業講誠信,才能樹立企業的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意識。
去年,上海繼續推進食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,累計公布食品安全領域嚴重違法“黑名單”企業36家、責任人員63名,并推送至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,實施聯合懲戒。
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,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來維護。
2019年,上海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共接到食品類投(申)訴、舉報和咨詢71915件,其中,舉報案件查實率達到25.4%。
市民投訴舉報主要集中在5類食品:餐飲食品、肉制品、糧食加工品、食用農產品、糕點等,主要反映的問題是食品變質、過期、有異物、違法添加、包裝標識不符合規定、就餐后出現不適、無證經營、餐廳控煙不力等。
根據線索,經核實,上海食藥安辦2019年共落實有獎舉報案件1336件,獎勵金額共計38.2萬元。